发展绿色交通出行 推动减污降碳 北京未来出行将更清洁舒适

2022-07-01 18:50:09   编辑:小美
导读在北京大兴区的一家新能源汽车4S店,汽车销售员吴宇航正忙着接待前来咨询试驾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

在北京大兴区的一家新能源汽车4S店,汽车销售员吴宇航正忙着接待前来咨询试驾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消费者开始青睐不限行的新能源汽车,并计划将自己的燃油车换成新能源汽车。

北京市近日发布了2022年拟拨付的首批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名单,BAIC、比亚迪等13家车企获得21674辆新能源汽车,总金额超过59999万元。此举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北京市“十四五”期间交通发展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的首个重要举措,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发展绿色交通的决心和力度。

在北京东城区天坛公园西门附近的自行车道上,市民们正骑着自行车感受绿色交通发展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北京自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交通”的交通发展理念以来,实现了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市民骑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更舒适。本报记者曾震摄

“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加快轨道交通“四网”、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融合发展,推进交通绿色发展,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力争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

“绿色出行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主要是地铁、公交、步行、骑自行车。”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地铁、公交等绿色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在大众交通系统方面,北京投入巨大,做了大量工作。当然,挑战是巨大的。”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北京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和周边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3.1%。

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日均出行总量将达到4100万人次左右,较“十三五”末的3619万人次增长约13%。副中心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客流交换显著增加。城市交通打造1小时“门到门”通勤圈,构成2500多公里的轨道网络,支撑都市圈5万人口以上城市群体的发展和通勤需求。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预计达到76.5%,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里程达到1600公里,道路交通指数力争控制在5.48。

"但是,当前北京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仍面临新的任务."杨指出,“在疫情的压力下,如何保障公共交通的运行,是北京市迫切需要应对的新挑战。”

“三个优先”助推交通行业减排降碳

“十四五”期间,北京将重点落实“三优先”(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初步建成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城市交通体系。

在实践中,发展“三优先”的立体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十三五”期间,北京坚持“三个优先”发展理念,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314万吨标准煤以内。与“十二五”末相比,单位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30%,完成了蓝天保卫战的减排目标任务。

“目前,全市上下都在努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副主任曹洪林表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优化机动车结构,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大力推进车辆“油改电”。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荣军表示,“十三五”期间,北京每年淘汰的老旧公交车100%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已超过90%;推广纯电动出租车1.1万辆;在全市实施国三标准柴油货车禁令,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轻型物流车实施营运奖励,共淘汰柴油货车6.9万辆。

以北京公交集团为例,通过“油改电”的低碳转型,2021年,北京公交集团能耗下降2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万吨,柴油消耗量从25万吨下降到10万吨以内。

随着技术和政策的进步,续航、充电难等问题。,这些过去困扰新能源汽车使用和推广的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颖认为,推广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策略。她提供了一组数据:按照消耗的油和电计算,一辆汽油小巴每年的碳排放量约为2.5吨,一辆新能源小巴约为1.2吨。

自行车不是“最后一英里”

东直门桥下,一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逐渐融合成桥下的一条红色铺装道路。这是17.5公里“自行车第一”“环二环”慢车道的一部分。

2019年5月31日,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开通。至今已有524万人次(次)循环通过,贡献碳减排1500余吨;2021年,二环路完成慢行系统优化改造,非机动车道宽度达到3米以上,通行效率提升25%。

“十三五”期间,仅北京东城区就已建成类似这样的慢行道路共计165.4公里。

北京自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交通”的交通发展理念以来,实现了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市民骑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更舒适。

如今正值上下班高峰期,80年代的自行车“洪流”在一些路口重现。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逐年上升,从2015年的9.5%上升到2020年的12.1%。2021年,自行车共享骑行人数达到9.51亿,同比增长约37.6%。

北京市计划到2025年,五环路以内宽度12m及以上的道路全部划入非机动车道,混合交通的道路全部设置自行车优先标志。

虽然大多数人把自行车作为“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药”,但杨给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答案”。

在杨看来,北京是一个特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不能光走。”他认为骑行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使用轻量化助力自行车,骑行前景将更加可观。伦敦的统计数据显示,市民可以在一小时内骑行18公里。”

杨告诉记者,他会骑自行车去20公里以内的地方开会。然而,在骑行的过程中,杨发现了目前慢行交通系统的“堵点”——经常有汽车占用自行车道,违规停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八条停车规则”:人行道是给人走的;自行车道是给人骑的;路口3个停车位范围内不能停车;公交站台两个停车位范围内不能停车;小区出入口两个车位范围内不能停车;早晚自行车道上不能停车;商场、学校、医院等。应该有助于门前的平稳行走和骑行;夜间停车要留出安全的骑行空间。

杨认为,慢行交通系统需要按照行人、自行车、公交、小汽车优先的原则,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管理上更加精细化、人性化。”

北京未来交通发展趋势

“十四五”期间,北京首都功能将得到明显提升,非首都功能疏解将取得更大成效。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将基本形成,交通服务需求将发生新的变化。

北京未来的交通将呈现以下主要发展趋势:

一个是“整合”

更加注重跨模式、跨区域的融合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第三是“便利化”

更加注重通勤快捷、公交服务覆盖更好、出行便捷。

第四是“绿化”

更加注重低碳环保。

第五是“智能”

更加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六是“集约”

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

七是“现代化”

更加注重运输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