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常:读书要讲究活读书怎么样

2021-04-09 10:29:15
导读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为难自己,质疑自己,有时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或学会某样事物,那只是我们思考与接收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生活中千变万化

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为难自己,质疑自己,有时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或学会某样事物,那只是我们思考与接收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生活中千变万化,色彩万千,那么今天小编就跟小伙伴们说说读书要讲究活读书都有哪些小细节该知道的,相信大家都感兴趣吧,小编也收集到了关于读书要讲究活读书一些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看了会喜欢。

  读书可以使人更充实、丰富,有知识。使思想训练,境界提升,但是读书也要讲求方法,不要死读书而是要活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它记载着前人从事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践的成功和经验、失败和教训,记载着他们的痛苦和欢乐,追求和成长……有了它,后人就免得一切从“零”开始。牛顿说他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远一些,仅仅是由于他站在前人的肩上的缘故。

  因此,书不可不读,但要读得活。所谓“活”,就是在深广理解的基础上检验真伪,鉴别是非,不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而且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拜倒在前人的脚下,盲从书上的结论,就是所谓“死读书”。死读书,势必沦为书的奴隶。活读书,就是要做书的主人。

  只有活读书,才能出新意,“新”从“活”来。

读书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我们熟悉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是初唐时期一位有创新精神的诗人。为官期间,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后被人陷害入狱,最后冤死狱中。这首诗是他随军出征,登上幽州台时所作。作者体弱多病,但想奋身报国,不料却遭到降职处分。他俯仰天地,感慨古今,深感仁人志士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和悲哀,挥笔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得到当时及后世无数读者的共鸣。

  一般说来,对于这首诗歌,鉴赏到这个地步也就差不多了,再完整一点,可以从诗篇的创作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继续加以剖析。然而《唐诗心语》的作者却没有就此搁笔,而是另辟蹊径,从陈子昂当时的心境入手,从心境的心理学概念,心境变化的原因,层层说理,最后得出贴近当下时代性的结论:“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从而产生不同的言行,出现不同的结局。以积极的心境去应对环境,是健康人生的标志,也是人生存发展的智慧。”这就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名篇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饶有新意。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鲁迅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一篇杂文,针对当时严峻的社会情状,作者明确揭示文章主旨说:“总而言之,不过说是‘落水狗’未始不可打,或者简直应该打而已。” 这篇杂文是一篇名文,因为它写出了一个真理,而且写得非常雄辩,连它的论敌林语堂先生也因之服膺了鲁迅先生的观点。“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先生说得对不对?对!你读后信不信?信!于是“费厄泼赖”便被搁置一边,万一有人检出来,便会不假思索地说:“应该缓行!——难道你没有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吗?”数十年来,千千万万的读者中去思考“缓”到何时这一问题的恐怕不多,主张现在应当实行的恐怕更少。于是“应该缓行”似乎成了“永远不行”,似乎成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真理。

  王蒙也是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读者,他真正读懂了,真正信服了,并且进而思考:“费厄泼赖”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实行呢?经过分析研究,他得出了新时期应该实行的结论,写出了《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缓行不是不行和现在已经具备了实行条件”、“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注意‘费厄’”,在“学术问题上尤其需要‘费厄’”及在“‘费厄’问题上不能搞僵化和‘凡是’”等观点,新意叠出,发人深省。

  “应该缓行”与“应该实行”,从表面上看是针锋相对的。实际上,“费厄泼赖”当然是要的,在这一根本点上两人的认识也无有不同。——王蒙的观点显然是在鲁迅的影响下形成的。然而王蒙并没有只是重复鲁迅先生的论断,而是有所发明,有所发展,解决了“缓到何时”这一鲁迅当时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这正是王蒙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不读鲁迅的那篇文章,王蒙当然写不出这篇文章。但是,如果读得不活,不联系社会实际思考问题,王蒙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创见。“新”从“活”来,王蒙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所谓“活”,联系实际是它的主要途径。不是只躲在书房里读得摇头晃脑,更要走到生活中去分析思考。引入生活这一源头活水来浇灌它,方能开出新的花朵,结出新的果实。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