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不上市,旷视科技就要熬不住了

2022-06-29 19:29:20   编辑:小美
导读2016年,谷歌AlphaGo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后,人工智能以凯旋的姿态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闯入大众视野。

2016年,谷歌AlphaGo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后,人工智能以凯旋的姿态从科学家的实验室闯入大众视野。

见证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巨头成长的投资人,科技嘉年华很难不对AI的科技嘉年华感到兴奋。

毕业于全球顶尖大学的年轻创业者在PPT上精心描绘了AI技术从各个方面改变人类生活的理想场景。大部分都是自动化,智能化,便捷高效,极大的解放了手工劳动。

即使大部分投资者一开始并不了解算法程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被这些场景所吸引,留下大笔投资。

这些投资大多用于支持AI技术商业化的R&D进程,也是技术落地前公司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投资的多少不仅是公司价值的象征,通常也决定了公司能维持多久。

作为“AI四小龙”中最早的“前身”,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公司。

旷视科技也是AI四小龙中第一个启动上市的,但这条路一波三折。在科技创新板开会后,在注册过程中被查询,涉及数字安全和隐私伦理问题,随后财务信息作废。直到2022年5月16日才重启。

至此,距离上一轮融资已经过去了三年。

在典型的烧钱赛道中,既不盈利也不融资的藐视技术是如何活下去的?资金退潮后,在一级市场有多大的融资空间?忽视财务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

现金流紧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根据旷视科技提交的招股书,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也就是说正常的经营活动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正的现金收入,甚至不得不投入资金。

2019年是打折最多的一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支出是流入的两倍,总净支出达到15.91亿元。

2020年,旷视科技有意识地控制经营性现金支出,总支出同比下降13.5%。但是控制了半年都没有效果。

到2021年上半年,藐视经营性现金流入勉强可以覆盖员工工资,基本需要再追加一笔经营性现金流入才能维持业务。

不计科技经营活动下的现金流入不敷出,说明利润表是科技的持续亏损。2018 -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漠视非母的净亏损分别为5.32亿元、12.62亿元、14.05亿元和9.39亿元。

无视如此慷慨的金钱报价的底线是,2018年和2019年有近40亿元的集资现金流入,公司手中的现金及等价物从6亿元增加到21.32亿元。

这些资金流入分别对应公司C轮和D轮融资的一部分,是公司目前最大也是最后两轮融资。

2019年,AI赛道的融资突然降温,忽略了自5月完成D轮融资后再无融资趋势。

没有融资,没有利润,鄙视的现金明显减少。

到2021年上半年末,旷视科技账户中的现金及等价物只有9.87亿元,加上银行理财4.95亿元,合计不超过15亿元。

下面我们就来推导一下2021年下半年忽视科技的情况。

通过统计从云商汤、漠视科技在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长,我们发现漠视科技和商汤科技的增长率不相上下。2021年全年,商汤科技增长36.4%,从云科技增长42.5%。合理假设旷视科技年营收增长率为40%,即19.5亿元。

可以简单估算,下半年旷视科技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收到的现金约为14.5亿元;工资支出和购买商品服务分别按线性和固定比例计算,粗略计算为8亿元和9亿元;考虑其他项目,根据过往数据,保守给出净流出1.5亿元。由此可知,2021年下半年,无视科技的经营活动将出现约4亿元的净流出。

按此计算,到2021年底,旷视科技的现金及等价物+理财产品金额约为11亿元,与2021年经营活动净流出规模相近。

也就是说,如果2022年还没有获得外部融资,忽视科技的情况就有些危险了。

除了当前的资金循环,资产负债表上代表公司未来收取一些钱的权利的应收账款也证实了我们未来将面临的财务困境。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公司应收账款总额分别为6.38亿元、9.86亿元和11.58亿元,分别占各期营业收入的74.74%、78.24%和83.24%,占比逐年上升。

在应收账款中,账龄超过一年的账款占比也从2018年的7.8%上升至2020年的34.8%。这意味着公司收款的时间越来越长。

如果公司能继续靠融资输血,现金流充裕,回报期长一点也无妨。但现在公司资金状况不如以前,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增加了现金流的压力。

为了挽回轻视,我们应该回到两个问题:外部输血是否可行?自己撑起身子造血的能力怎么样?

一级市场再融资空间

先不考虑IPO,想从外面融资。前面有两条路:一级市场再融资和债务融资。

一级市场再融资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投资情绪和投资价值。

先看市场情绪。

旷视科技属于AI大赛道,具体来说,属于计算机视觉行业和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

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研究报告和行业数据也不同,但总的趋势是2018年AI大赛道的热度会达到一个高点。之后,融资数量和金额将掉头向下,到2021年,融资热潮将再次达到较高水平。

但IPO前投资D的比例很低。

具体到计算机视觉行业,投融资情况只能用冷清来形容。2021年的融资只有65笔,平均每笔融资金额只有1亿多。

也就是说,AI赛道依然是热点,旷视科技所在的细分赛道已经不再。

我们来看看忽略自己。

2019年上半年,无人问津的最后一轮融资将其估值提升至40亿美元,几乎与当时的Xpeng Motors持平。

一般来说,上市前,每一轮融资的估值都会高于上一轮。换句话说,新一轮融资的完成需要投资人接受比上一轮更高的融资。

2019年、2020年、2021年,在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中,旷视科技的估值分别为300亿元、300亿元、270亿元,呈下降趋势。

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难有热情。

在投资这类不盈利的公司时,投资者更看重上市投资标的的资本收益。

如果旷视科技能够成功上市,按照从云和商汤的股价表现,旷视科技可以实现超过270亿元的市值。同时,新投资者也需要承担一些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

时间是,根据相关规定,在科创板,申报后新增股东的,发行人需要撤回发行申请,重新申报。新股东需要遵循三年的锁定期。锁定期也限制了投资热情。

时间越长,风险越高。如果拿不出好的成绩单,三年内,寒武纪的走势就是一个教训。

投资于一个项目的钱是另一个项目的机会成本。因此,投资者不仅会综合考虑投资科技的利润空间和时间成本,还会与市场上的其他项目进行比较。

至于鄙视能不能出一份出彩的成绩单,商业的困境在哪里?详情如下。

再来看债务融资。

首先,银行放贷看重的是现金流量表,企业还什么。不会自己造血的公司不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再退一步,没有硬资产做抵押。即使所有无形资产都是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之和也不到5亿元。

其次,借的钱还得还,利息只会增加不理科技的经济负担。对于旷视科技这种既没有能力产生现金流,也不需要持续提高利润来证明自己的公司来说,向银行贷款才是上策。

如果不能顺利上市,旷视科技只能想办法自救。最大的坎是AI技术在商业化上的困境。

商业化困境

忽视对融资的强烈依赖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企业高R&D和低收入商业模式的困境。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旷视科技R&D费用在营收中占比最低,超过65%。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技术日新月异,不进则退。技术突破带来的质的飞跃,将在美誉度、市场份额等多方面对公司有很大帮助,奠定公司未来的发展定位。因此,技术研发成为公司运营的重中之重。

AI产品研发麻烦,成本高。

第一个难点在于场景碎片化。以人脸识别为例。对于学校、车站、公共场所等不同场景,人脸识别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随着需求的变化,算法程序也需要相应的变化。千千有一个巨大的场景,背后有很多繁琐的工作。AI的研发效率不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第二个难点在于周期长。从第一个想法的诞生到最后的产品落地,至少要经历需求产生、大数据的收集处理、算法设计、培训评估、产品部署、运维等诸多流程。登陆时间至少以年计算。一旦公司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出现失误,前期的投入就有可能付诸东流。

再来看收入。

基于以上分析的AI产品研发困境,目前市场上成功推出的AI产品并不多,即使成功推出,目前的收入也不可观。所以AI公司的收入普遍较低,难以覆盖其成本。

到2020年,旷视科技的营收将接近14亿元。

在收入结构中,来自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最大,基本在65%以上。该方案主要应用于智慧城市和智慧建筑的管理,包括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公园和商业网点。

在这一收入中,硬件收入占比很大,并持续增长,从2018年的21.62%增长到2021年上半年的52.78%。目前公司硬件主要通过贴牌加工获得,会产生一些采购成本。由此,2019年后,公司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将全部低于30%。

旷视科技其他业务毛利一般在80%以上,但不是公司的关键收入来源。

既然知道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没那么赚钱,为什么还要一直往这个方向走?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消费级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解锁移动设备和计算摄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脸识别。

2018年,搭载藐视人脸识别设备解锁功能的国产安卓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超过70%,手机软件的人脸识别算法服务市场也是如此。藐视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1%,而整个消费物联网的营收不超过3.6亿元,完全不足以支撑其庞大的研发支出。

虽然这是一个高毛利的商业落地场景,但整体市场较小,显然支撑不了一个即将上市公司的野心。

标签

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前沿的理论,更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撑其成长。

在创始人清华姚班名校背景和多项世界级AI大赛奖项光环下,旷视成立不久就获得联想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获得了阿里的绿眼,领投了两轮巨额融资。一时间,风头正劲。

随着互联网巨头对技术和传统硬件厂商的个人改造,这种无资本、无经验、纯技术的AI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融资输血是目前这些初创企业最好的出路。

但在此之前,我们不得不正视证监会第二轮问询涉及的数字安全、隐私伦理等互联网终极命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