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纷纷跨界!咖啡领域的这杯咖啡没那么好喝

2022-06-19 16:57:24   编辑:葛剑
导读咖啡领域又多了一个跨界者,这次是科技巨头华为。算上之前的李宁,邮政,同仁堂,中石化等。,咖啡变成了香喷喷的蛋糕。

咖啡领域又多了一个跨界者,这次是科技巨头华为。算上之前的李宁,邮政,同仁堂,中石化等。,咖啡变成了香喷喷的蛋糕。这主要是因为咖啡具有网络名人效应,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毛利率相对较高。然而,这杯“咖啡”并没有那么好喝,进入市场的企业大多进展缓慢。

咖啡行业迎来了另一位重量级选手。

最近,华为被曝已经悄悄申请注册了两个咖啡相关的商标。听到这个消息后,咖啡行业从业者徐佩琳震惊了。没想到华为这种收入上千亿的科技巨头对咖啡感兴趣。想了想,他又觉得正常了。毕竟在华为之前,还有一长串的跨界咖啡公司,包括李宁和中国邮政,同仁堂,中石化,中石油,狗不理,麦当劳,便利蜂。......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外行”对咖啡生意很感兴趣。一是因为咖啡具有网络名人属性,可以起到引流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有利可图,咖啡的毛利率高达60%到70%,是很多行业的数倍。

面对跨界卖咖啡的“外行”,认同者乐见其成。消费者徐婷表示,出于好奇,他会尝试这些跨境品牌出售的咖啡。如果味道好,他会继续喝下去。如果味道不好,他以后就不会喝了。许多消费者认为,激烈的竞争和内部量的加剧并不都是坏事,至少薅羊毛是这样。

但也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企业跨界卖咖啡不是正当经营。一位业内人士担忧地表示,且不说卖咖啡是否能提升他们的营收。对于行业而言,大量新玩家跨界,可能会破坏行业生态,导致行业越来越被卷入,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跨界咖啡公司卖的怎么样?

华为也要卖咖啡?

关于咖啡,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咖啡从到达你胃里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波动你的情绪,你会不断想出新的点子,好的比喻,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两百年后,中国企业家任虽然不喜欢咖啡,却在很多场合为咖啡附加了“社会属性”,甚至想过把咖啡做成一门生意。

调查信息显示,近期,华为主营业务相关的商标申请名单中混入了两个与“咖啡”相关的商标申请。一个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个叫“一杯标准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前者在国际分类中归入30类方便食品,后者归入43类餐饮住宿。截至目前,两个商标都处于注册申请阶段。

华为做咖啡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不仅与咖啡本身的网络名人属性有关。此前,每当有企业跨界卖咖啡的新闻,都能引起热议。也与华为这个巨头息息相关,外界密切关注这个苦难重重的科技巨头的一举一动。

华为为什么跨界做咖啡?《财经天下周刊》多次向华为求证,截至记者发稿,未得到回复。两位华为内部员工透露,还没有从公司内部听说要进入咖啡领域。

虽然华为尚未给出官方说法,但外界已经有不少评论,甚至找出任在不同场合的咖啡言论,试图证明华为早有做咖啡生意的打算。

早在2013年,任就提到了开咖啡店的想法。当时,任在接受新西兰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退役后会开一瓶香槟,开一家咖啡店或餐厅,拥有自己的农场。2014年,任在一次与专家的座谈会上提出了“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论点。

当时他的措辞有些难以捉摸的意思:为什么你老乡的技术思想不能传播给博士、准博士等未来的“种子”?既然和师傅喝咖啡,为什么不能喝有“种子”的咖啡?

从2016年到2017年,任多次提到咖啡,“一杯咖啡”与“宇宙能量”的关系逐渐清晰。在华为内部座谈会上,任说,“我们和几百个人一起喝咖啡,消化几百个人的思想,然后我们会领导世界。”在2017年的内部演讲中,任进一步解释说,一杯咖啡吸收了宇宙正能量,并不是因为咖啡因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而是因为它用了西方的一些习惯来表达开放、交流、沟通。

对此,华为研究专家、《华为国际化》作者周锡兵表示,在华为,咖啡更像是其全球化战略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杯咖啡激活了5到30分钟的“聊天”或“交流”场景。

除了将咖啡文化融入公司的管理理念,华为近年来还围绕咖啡做了一些“实事”。在2018全连接大会上,华为与瑞幸联合推出了一项“手势为爱,点咖啡”的技术。2020年,华为在自己的智能体验馆为消费者提供现煮咖啡。

尽管过去的种种迹象表明,华为有进军咖啡业务的可能,但很多人仍然对跨界卖咖啡的必要性持否定态度。

T97咖啡创始人李姣清楚地记得,华为的基本法提到,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把握做到第一,华为就不会进入。饭书认为,相对于华为自身的规模,咖啡业务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据饭宝典统计,2021年,中国现咖啡市场规模约为850亿元。相比之下,华为2021年总销售额为6368亿元。“这是在上年8914亿元的基础上下降近30%的结果”。

数码博主陈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华为这次申请咖啡品牌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员工、来访客户、媒体等。“相当于一种企业文化。”

跨界背后

这两年不仅是华为,跨界的咖啡公司也特别多。

之前引起关注的华为“门外汉”是李宁。今年4月中旬,李宁被曝申请“宁咖啡宁咖啡”商标。紧接着,五一假期,第一款“宁咖啡”在厦门唐人街旗舰店正式亮相。旗舰店的工作人员曾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宁咖啡有九款产品,包括生椰子拿铁、南非燕麦拿铁、冰咖啡、美式咖啡等。所有产品都是非卖品,在店里消费满499元就可以凭购物小票领取。

李宁卖咖啡的想象力是巨大的。财报显示,到2021年底,李宁共有7137家门店,如果全部铺开,将问鼎行业头把交椅。要知道,星巴克23年来在中国只开了5000多家店,Luckin coffee的门店数量也只有6000家。

不仅如此,今年2月14日,首家邮局咖啡落地厦门国贸大厦。随后的四个月,差异化的“猫元素”邮局咖啡和校园咖啡相继落地。同时,邮局咖啡还通过报刊亭、品牌合作等方式进入上海、中山、杭州、长沙等城市。

(图/邮局咖啡微信)(图/邮局咖啡微信)

此前已有同仁堂、中石化、中石油、狗不理、麦当劳、便利蜂等一系列企业。

这些企业集体跨界做咖啡的原因,让李姣感触颇深。他在电子商务行业经营多年。在提到为什么创办T97咖啡时,李姣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做了多年的电商,他得到了衡量“高增长”品类的四个条件:整个行业处于增长趋势,品类有较强的复购,客单价中高,消费者对商品有一定的功能性需求。正是如此,咖啡同时满足以上四个条件。

据《2017-2021年中国咖啡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咖啡消费量正以每年15%至20%的速度快速增长。相比之下,全球市场咖啡消费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同时,据诺娃咖啡创始人郭介绍,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一品类的咖啡具有高频、刚需、上瘾的特点。不仅在华东华南的一二线城市,在国内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空间也是非常大的。

除了市场大,各个品牌跨界卖咖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Luckin coffee开始盈利了。5月24日晚间,Luckin coffee公布了2022年未经审计的季度报告。财报显示,Luckin coffee第一季度营收为24.046亿元,同比增长89.5%。一季度扭亏为盈,净利润1980万元,净利润率20.3%。用户数据方面,第一季度Luckin coffee月均交易用户数为1600万,较2021年同期增长83%。财报也意味着Luckin coffee终于实现了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转正。

“瑞幸开始盈利,说明中国的咖啡赛道已经成熟,各个品牌跨界采摘咖啡赛道的成熟果实。”易观品牌零售行业分析师李欣怡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此外,咖啡本身的社交属性也符合各大品牌想要渗透到年轻人中的心理。

据DATA100《咖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从年龄分布来看,80后(30-34岁)和90后(20-29岁)是中国咖啡消费的主要群体。在潜在的咖啡消费者中,20-24岁和25-29岁占比最大,分别占35%和31%。

这群喝咖啡的年轻人正是各大品牌想要的核心消费群体。根据MobData研究院的统计,华为手机用户54.6%的年龄在25-34岁之间。

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说得多,做得少;徒劳

虽然华为、李宁等品牌跨界咖啡的理由不止一个,但业界对其跨界行为众说纷纭。

文咖啡馆创始人杨淼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对于小而美的主题咖啡馆,大品牌是否跨界抢生意影响不大。甚至咖啡市场的玩家越多,越能启动这个市场,培养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郭也表示,华为、邮政、李宁拥有大量的线下门店,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场景与咖啡师建立联系,有利于现磨咖啡的普及。

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这些大规模公司的进入会给供应链带来波动,也可能导致高薪人士的情况。据杨淼介绍,Luckin coffee刚起步时,给星巴克和其他成熟咖啡馆的经理和咖啡师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加薪。经过多年的激烈竞争,咖啡行业的人工成本大幅上涨。员工工资和租金是咖啡企业的大部分成本。据早前Luckin coffee的一些员工透露,一杯咖啡的成本从10元到11元不等,其中人工成本从3元到4元不等,占比27%到40%。

此外,从2021年10月开始,受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咖啡豆的成本也有所上升。据郭介绍,受产量减少、运输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2019年秋季以来,青咖啡豆价格逐渐上涨,目前基本处于近年来的峰值。

“成本在上升,过去的低价竞争策略显然行不通。”徐佩琳担心,随着大企业和资本不断涌入行业,咖啡行业的原生态圈子会被搅得乱七八糟,咖啡行业可能会过度卷入资本逐利的过程中。

(图/视觉中国)(图/视觉中国)

从实际效果来看,“外行”跨界卖咖啡,只能用“雷声大雨点小”来形容。

“宁咖啡”推出一个多月,不仅网上评价低,门店进度也很慢。《财经天下周刊》向李宁公司询问门店数量时,对方表示因为刚起步,没有具体统计,实际数量也不算太多,主要以客户体验为主。

邮局也是如此,发展速度并不快。至今只开了三家直营店。根据《财经天下周刊》大众点评,部分联名店铺的评分普遍低于同行。消费者对咖啡的口味和服务不是很满意,主要是拍照和打卡。

至于较早进入咖啡赛道的同仁堂,其开店速度并不如预期。2020年,在进军咖啡领域时,同仁堂表示未来一年要在北京布局300家门店。但两年过去了,在百度地图、大众等平台搜索,显示门店不超过10家。

背靠2万多家门店,被指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中石油好客咖啡,目前只有120多家现磨咖啡门店,扩张速度明显不快。

考虑到咖啡属于餐饮行业,开店速度对品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铁姆斯咖啡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陆曾公开表示,所有餐饮连锁都需要规模。“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完善的供应链,就可以摊薄整体成本,逐步实现盈利”。

在浙江经营三家咖啡店的Tony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咖啡行业虽然进入门槛低,重复多,但仍是重资产行业,20平米到30平米的店面需要40到50万元的前期投入。以同仁堂300家门店的目标为例,前期投入约为1.2亿-1.5亿元。

与此同时,咖啡行业的发展速度并不快。托尼认为,咖啡行业的利润有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之前,开店越多,亏损越多。只有过了临界点,开店数量才能和利润成正比。“瑞幸也是先花了大钱,过了临界点才开始赚钱”。

幸运的是,这些跨界进入者有主营业务支持。托尼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更能承担成本,他们也能承受失败。如果是大事,他们是不会做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