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行业企业不停工

2022-06-08 17:13:36   编辑:葛剑
导读初夏进入上海,沿街的梧桐树枝叶繁茂。正忙着复工复产的工厂园区,忙碌而有序,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初夏进入上海,沿街的梧桐树枝叶繁茂。正忙着复工复产的工厂园区,忙碌而有序,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疫情要预防,经济要稳定,发展要安全。在中国工业和科技地图上具有不可替代地位的上海,一大批重点行业企业,特别是以一些行业龙头和代表企业为牵引力,点带链有序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调恢复,唱出了一首雄浑激昂的战歌,打赢大上海保卫战。

战争的疫情没有停止,复工也没有拖延,车间越来越多,工厂又吵了起来。无论是世界上最大的万吨级船舶,流水线上的新能源汽车,还是机器人手臂下的集成电路,都汇聚成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强大脉搏。

焊花飞溅在船坞。

6月6月,上海的日最高气温已经上升到30摄氏度以上,而在长兴岛的码头上,机器的轰鸣声和飞溅的焊接花朵也让人感受到一股热浪。作为中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上海的造船业在经疫情的重大考验后,再次呈现出繁忙的景象。

5月30日,中国造船集团子公司江南造船3号和4号码头联动,成功实现了三船走出码头、两艘船漂浮的重要节点。这次三船走出码头,是今年疫情形势下江南造船的第一次双码头联动。5月16日,江南造船公司交付了一艘9.9万立方米的VLEC(超大型乙烷运输船),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舱面,也是上海造船公司自疫情爆发以来交付的第一艘船。

不仅江南造船,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另外两大在沪东中华和外高桥造船企业,也在有序复工复产的好消息。

5月19日,沪东中华在复工复产后交付了第一艘船——一艘1.3万吨的多用途重型起重机。一周后的5月26日,该公司交付了一艘8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浅水航道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5月23日,浦东外高桥造船完成一船交付,两船出码头。此外,自疫情爆发以来,该公司的两个重大项目——中国第一艘大型邮轮和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也陆续完成了重启。

造船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工厂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比如江南有2万多名造船员工。前期有大量工人被封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快复工复产并不容易。

据江南造船党委工作部部长蔡勤宏介绍,今年3月疫情初期,江南造船迅速切换生产模式,生产指挥系统转移到疫情防控系统,成立了防控指挥中心和几个小组,推动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4月23日起,江南造船开始复工复产压力测试,采取项目牵引、资源驱动、精准复工等方式,在工厂划分4个区域和180多个点,划分小作业单位进行分区分级管理,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的生产作业。同时,党委自主开发了疫情防控App,让党委第一时间掌握全厂各区域员工人数,防控形势,动态流动。

目前,上海三大船舶企业已全面复工复产,并在几个重大节点取得了新进展和新突破。各大船舶企业的返岗率普遍超过70%。如果看一线生产岗位,实际返岗率会更高。

蔡勤宏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江南造船厂约有2.2万名生产人员进行闭环和点对点管理,返岗率在90%以上,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产品平均复工率在70%以上。

我们已经恢复工作和生产。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两个阶段的目标:产品交付和码头/码头生产线。在6月中旬之前,第三阶段生产线的目标也将完成。蔡勤宏表示,江南造船计划全年交付19艘民用船舶,三艘民用船舶已在春节前交付。随着疫情中第一艘船的交付,我们力争在6月中下旬连续交付两艘双燃料出口船。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后续15艘民用船舶的交付。

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客户对上海船企的认可和信心并未减弱。

1月至5月,江南造船承接民用船舶订单超过16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6%。近日,江南造船与国外客户签订了3艘17.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建造合同,这是江南造船在实现首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舶订单突破后,在短时间内再次承接批量订单。今年前五个月,沪东中华新合同金额超过400亿元,年度目标提前完成。交付期已安排至2025年,世界上最大的浅水液化天然气船舶的另一艘姊妹船预计将于6月交付。最近,外高桥造船公司还以云签约的形式与一家外国航运公司签订了建造两艘集装箱船的新合同。就在3月中旬,船东刚刚向外高桥造船公司下了两份订单。

汽车产业链电机重启

如果上海及周边供应链企业不能及时复工复产,国内汽车行业将停产。4月,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华为消费业务CEO、智能汽车BUCEO余承东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这种担忧是不合理的,因为上海是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去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同时拥有数千家大小汽车零部件企业。

但很快,短暂停产后上海汽车产业链的电机重启并没有让这种担忧成为现实。在4月16日上海推动的首批666家企业中,汽车制造和零部件行业占比最大,为36%。在前四批复工复产的白名单中,涉及约1500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

4月18日起,上汽大众安亭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严格参照疫情防控指引,制定了疫情防控、健康筛查、闭环管理、准备保障、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方案。4月23日起,安亭MEB工厂、第三汽车厂、发动机厂、冲压车间陆续复工,生产线采用单班制。复工复产后,第一批车辆已顺利下线。5月底,安亭汽车二厂也开始复工复产。据了解,根据防疫要求,安亭工厂仍处于闭环生产状态,各工厂产能逐步提升。

自当地疫情爆发以来,上汽临港乘用车厂迅速明确了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同等重视防疫和生产。在保证员工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确保生产稳定运行。4月18日,上汽集团在临港乘用车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压力测试;4月19日,压力测试开启后的第一辆车下线;5月27日,双班压力测试开始。自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以来,截至5月28日,已有1万多辆整车下线,包括智己、飞帆、荣威、MGMG四大品牌。目前日均下线数量比原来增加了2.3倍左右,恢复到满产时的80%左右。随着‘链式复工’的高效协调,6月初产能将进一步提升。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自4月中旬压力测试启动以来,上汽集团全力克服供应链、物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上海企业开展了4万多名员工的闭环运营和生产,各大整车厂实现了稳定的车辆批量下线。这位官员表示:我们将根据疫情趋势和供应链,进一步制定恢复工作和生产的动态计划。

汽车产业链中的供应商将对汽车企业的复工复产产生关键影响。目前,在推动上汽稳步提升产能的同时,要保证汽车零部件的有效供应,确保其每日零部件库存至少能满足三天的生产需求,并按照三天的生产预警线保证供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博世、采埃孚、麦格纳、现代摩比斯等零部件巨头和众多中小零部件企业也加快了复工复产。

5月底,ZF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完成5批460人复工,支持生产运营。现在已经有820多人驻扎,一线人员复工率达到75%。

5月中旬,博世中国的产出能力恢复到30%至75%,直接供应商40多家,复工复产30多家,间接供应商数百家。

在位于上海松江的宝龙科技生产车间,汽车传感器正在下线,自动化生产线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宝龙科技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北美和欧洲。自4月1日起,车间已闭环生产,复工率已超过75%。

宝山区克莱机电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产能已从10%恢复到45%左右,已有150人复工复产。应用于新能源汽车R&D和生产领域的柔性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系统,以及汽车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如燃油分配器、燃油管道和冷却水硬管,已经恢复生产。

根据工信部此前的信息,截至5月19日,全市已有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内地泰密克、上海变速器等一批零部件供应商复工复产,提升产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国内汽车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逐步恢复稳定。

政策保障继续深化。

自3月中下旬以来,上海已有1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封闭生产,主要生产能源、化工、电力、芯片、医药和必要的防疫物资。除了汽车行业、生物制药和医疗保健行业、半导体产品和半导体设备行业之外,在上海4月份发布的重点行业企业复工的白名单中排名第一。此外,相当数量的钢铁、化工、设备制造、电力、电气、食品等行业企业也进入了白名单。

3M公司位于上海漕河泾的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一直在运营。目前,3M在上海的四家工厂已经实现了闭环生产。在嘉定区联影医疗上海园区,一台CT机相继送往中国各地,以及印度、美国、波兰等海外市场。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表示:我们的生产能力已经恢复了近80%。目前,跨省市供应链明显改善。

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孔军表示:我们实现了100%的满负荷生产,可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保证全球供应链的有序运行。

自疫情爆发以来,上海新世达机器人超级工厂一直保持生产。上海新世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吴宇辉表示,截至5月27日,包括机器人超级工厂在内的上海新世达四家工厂的产能已恢复到正常产能的75%至85%。

4月中旬以来,从疫情最复杂、最严峻的阶段开始,上海以循序渐进、连锁推进为原则,有计划地分批推动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5月29日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复苏振兴行动计划》,从6月1日起取消企业复工复产白名单制度,取消企业复工复产不合理限制,扩大企业防疫消毒补贴范围,建立健全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相互保障机制,畅通国内外物流运输渠道等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和组织各行业企业复工复产,稳步提高企业复工复产率。

前期为了在符合防疫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尽快复工复产,我们在工厂挖掘资源,成立了专门的工厂临时住宿管理和保障班,确保返乡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但是,毕竟资源有限,能够接送的员工也有限。疫情造成的供应链技术链的阻断,也给我们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以前通过在线技术交流、远程调试或独立调试,但我们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江南造船部长蔡勤宏告诉记者:上海这次出台的措施,对我们来说是及时的帮助。

随着上海重点产业产能的稳步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不断巩固。稳定生产链就是稳定预期,增加信心。一批复工复产的生产线正在流动,城市的发展活力正在回归。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