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自己研发业务全面上云服务,“带崩”微信支付?

2022-06-16 19:30:43   编辑:小美
导读腾讯官方数据显示,三年来,腾讯自研业务云规模超过5000万核,累计节约成本超过30亿。

腾讯官方数据显示,三年来,腾讯自研业务云规模超过5000万核,累计节约成本超过30亿。自研业务上云也意味着腾讯内部业务,包括QQ、微信、腾讯视频、王者荣耀等。,和腾讯的外部客户一样是在公有云的基础上开发运营的。

服务行业人士丁楠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无论互联网厂商还是传统厂商,都很难集体上云。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组织内部的驱动力匮乏。如果没有一个领导者强有力的自上而下的驱动力,就很难成功。

腾讯自研业务的最大推手是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唐道生。他表示,这是腾讯自研云战略的一个里程碑。“将腾讯内部海量业务搬到云上,不仅有助于腾讯构建面向未来的技术架构和R&D文化,推动科技成为公司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的动力和支撑,也全面锻炼了腾讯云的产品、技术和综合服务能力。”

2018年腾讯启动整体战略升级,成立技术委员会,明确“开源协作”和“云上自研”两大技术战略。其中,云上自研主要是将腾讯集团内部的海量自研业务,包括社交、游戏、内容等业务搬到云上。

但是,集团业务全面上云已经三年多了。在许多受访者看来,主要原因是集团内部效率低下。一位曾经在腾讯云工作过的前员工告诉记者,一方面,迁移到云上需要时间,有些业务结构不适合云,需要重新优化和适应;但主要原因是内部业务部门没有太多的动力,尚云不是每个业务部门的首要KPI。以CIS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为例。这个部门的权重KPI是拓展市场,赢得客户,而不是通过技术降低集团内部的成本,所以各方面的进度都降低了。

此前,汤道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CSIG未来要从过去注重考核收入转向自主研发产品占比,减少亏损,强调毛利。在管理过程中,保证一个项目中不同产品和公共线支持的合理分配,不造成内耗。其中有很多系统工程,核心是流程、规则、制度的完善,以保证整个组织能够按照新的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推进。

丁楠从行业角度告诉记者,全面上云的难点在于,内部决策是一个很长的环节,需要各方协商;其次,上云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开始就一刀切的上云,所有的业务都会先从较小的业务开始,尝试上云的效果。如果效果好,那就逐步增加上云的业务量,这样进程会慢一些;此外,旧架构丢失、上云成本等问题也需要逐一解决,需要重组业务流程,保护数据备份。

云计算行业分析师王准告诉记者,老的方案,比如原来的业务数据存储在服务器上,可以把服务器转移到云基础设施上,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其次,云技术本身随着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困难。

“云计算只是一条高速公路,背后需要的是更大的计算能力,而云绝对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大市场和基础设施。腾讯全面上云的举动,一定会让行业受益”,王准说。这一举动的背后,既有宏观层面国家政策的推动,也有微观层面销售云服务时作为云服务标杆案例的需要。

对于腾讯来说,这个自研云显然是基于cloud native构建面向未来的技术架构。比如,通过容器、微服务等技术,腾讯搭建了统一的技术基础和计算能力调度平台。据统计,通过腾讯在云上的自研业务,已有近百项成果在公有云得到重用,推动了腾讯云整体产品和技术能力的提升。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