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领白领供需要错配:3000元如果招不到农民工,却可以1招个大学生

2022-06-21 17:15:06   编辑:葛剑
导读蓝领、白领被称为“舶来品”,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传入中国后逐渐广泛使用。前者通常指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的劳动者,后者是非体力劳动者的代表。

蓝领、白领被称为“舶来品”,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传入中国后逐渐广泛使用。前者通常指从事体力和技术劳动的劳动者,后者是非体力劳动者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蓝领和白领的含义和内涵也在不断更新。如果说二十年前,中国人对蓝领和白领的认知分别是“社会底层”和“中产阶级”,那么今天的刻板印象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蓝领工人的收入有所增加,尤其是技能型人才。他们月入过万,比大学生挣得还多,并不少见。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人社局的数据,技能人员平均工资为13.55万元,比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多1.14万元;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达到17.07万元,比上海平均工资高出4.66万元。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曾经被视为体面职业的白领,似乎正在成为当今时代的“新社会底层”——“月薪3000元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招到一个大学生”的笑话居然发生了。工作机器重复、没完没了的“996”的职场普通白领,一边自嘲自己是“工人”,一边又担心沦为低收入群体的噩梦。

蓝领月薪万元以上,普通白领工资低,掉出中产阶层,正在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真实状况,而薪资水平实际上反映了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的共同影响。蓝领“招工难”和白领“就业难”并存的背后,折射出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蓝领工人的技能“吃香”,年薪可达20万元以上。

技术蓝领的“标签”显然不再是廉价低端。

在南阳嘉龙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做测量放线员的00后奈在接受界面职场采访时表示,自己从事这份工作不到3年,目前月薪已经达到万元左右。同时,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很好。如果他一步一个脚印努力,三四年就能做到技术总监,年薪能达到20多万。

与高薪相对应的是对技术水平的高要求。奈介绍,一个合格的测量放线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测绘、工程结构等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建筑变形观测、地形测绘等专业知识,还要包括质量管理、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保护等知识。

“一般来说,测量放线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他们需要通过培训和考核获得等级证书,才能上岗。”奈说,目前,他还处于初级水平。如果达到高级,月薪可以达到13000元,可以转岗成为技术总监。

80后蓝领工人李建国的职业发展更加艰难。2010年从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毕业后,进入首钢集团做机械维修。据李建国回忆,刚毕业的时候,直接倒班上班,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工资也不高,每月1750元,也不敢跟家里要钱,只能省吃俭用。

他清楚地记得,和他一起工作的大学同学告诉他,他不想每天面对任何设备进行情感交流。只工作了半年,就辞职去做人力资源工作。

但在2016年前后,李建国明显感觉到就业市场的趋势在变化,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吃香。“有一次我们在Simak(冶金设备和轧制技术企业)安装设备,Simak公司直接开出3万元月薪挖走了一个技术员。在当时,每月3万元是相当高的工资。”

李建国的工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飙升。十二年来,先后取得一级建造师证书和中级职称,从最基层的普通工人晋升为技术主管、助理经理、项目副经理直至现在。2016年,他升任工程副经理后,月薪达到6800元;现在他是项目经理,工资水平已经达到了每月一万元左右,并且享受每年的项目分红福利。项目盈利的时候,他的年薪可以达到20多万元。

事实上,以奈和李建国为代表的“高薪蓝领”不在少数。《2022一线蓝领就业与薪酬管理调查》显示,普通蓝领年薪在8万元左右,市场高水平在9-11万元之间;技能型蓝领年薪10万元以上,市场水平高的在12万-15万元之间;一些技能要求高(集成电路、电子制造、新材料)或自动化程度高(汽车零部件)的企业,都有高技能蓝领,年薪甚至高达15到20万元。

而且和过去“又危险又脏”“处于社会底层”的印象不同。如今,掌握高精尖技术的熟练蓝领已经告别了危险的工作环境,成为越来越受市场欢迎的高端人才,更受社会尊重。

李建国坦言,“以前设备维修都是现场做,设备噪音很大,设备需要用油脂润滑。可能干了一天活,衣服上都是机油,回家后就发臭了。”如今,与过去相比,钢铁厂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它已经转变为新一代的“循环经济、节能、环保、清洁、高效”的工厂。同时,轧机的生产线上安装了很多自动化设备,工人除了设备维护外,只需要在操作室进行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薪资福利上去了,企业依然面临“招工难”的困境。一方面,技术工人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普遍不高。

根据界面职场此前的报告,人社部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最缺岗位”的100个职业中,有43个属于制造业及相关人员。数据显示,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达到6200万,需求缺口近3000万,缺口率达48%。

去年,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郜皋表示,虽然技能型人才在全国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与庞大的劳动力相比,比重仍然较低,现在不到30%。在我国,技能人才招聘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高技能人才甚至达到2倍以上。

缺乏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工匠,正成为制造业最普遍、最突出的现实困境。

“月薪3000元招不到农民工,但可以招一个大学生”

制造业蓝领“招工难”的另一面,是普通白领,尤其是以白领工作为主要求职目标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为0.71,为2019年有数据以来最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5月,全国16至24岁人口失业率为18.4%。与同期数据相比,青年失业率达到近5年来同期最高值。

相对于“月入过万”的理想薪资,其实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资并不算丰厚。麦可思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仅为5833元。普通白领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没有表面上的光鲜体面。秘书、文员、出纳等一些岗位的工资是“白菜价”,在一些县城只有两三千元。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调侃“月薪3000元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招到一个大学生”“毕业前:干坤未定,你我都是黑马;毕业后:干坤已定,你我都是牛马”。

清华大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年收入在10万到50万之间,有车、有房、有旅行。相比月薪过万的技术型蓝领,挤地铁、吃盒饭、出入CBD写字楼的“格子间白领”,似乎离中产阶级更远,是真正的“社会新底层”。

“我上一份工作基本就像在流水线上工作,工资一般。可能电子厂所有螺丝赚的都比我多。”在成都工作的90后白领熊永奇说,他上一份工作是跨境电商运营,试用期工资4000元,转正后每个月只有5000元左右。

熊永奇最受不了的是工作的“螺丝钉”属性,看起来和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没什么区别。每天上班,他的工作流程和内容都和前一天一样——打开电脑,挑选产品,上架40款产品,刷50条评论,发3条推特,关电脑,日复一日,没有尽头。枯燥、机械的工作让他觉得自己是个“互联网蓝领”。工作半年后,熊勇奇干脆选择了裸辞。

熊永奇认为,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大家渴望白领工作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社会观念。“在写字楼做电商运营,在电子厂拧螺丝,说出来还不如做电商运营。”

在律所实习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吴典告诉界面职场,她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校对文件、调查目标公司背景、做面试等基础工作。她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创造价值,实习工资只有1700元/月。

但即使是这样的工作,也是经过层层筛选和激烈竞争才获得的。吴透露,和自己同一批实习生,简历背景都很优秀,一个是北大的硕士,一个是清华的本科,其余同学都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在她看来,白领和蓝领的工作其实“没什么区别”,只是社会观念认为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体面。吴典说,如果他以后不再从事法律工作,他最想做的是工匠、木匠、陶瓷工,或者刺绣工。“那会让他更开心。”

移动身份,时代的注脚

蓝领成为“新中产”,普通白领成为“新底层”,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时代蓝领和白领的供需错配。

从需求端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经济发展从无序的规模扩张转向有序的专业化创新,劳动力需求也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人才。另一方面,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更多的服务岗位和白领集中在低端服务行业和低层次白领,人才需求与高学历劳动力不匹配。

在供给侧,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学者李培林和崔岩指出,从2008年到2019年,在整个就业和职业结构中,劳动者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大大减弱了。

同时,随着服务业净产值比重和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蓝领阶层出现了人才从工业向服务业流失的现象。统计显示,从2008年到2019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从19.8%上升到26.5%,而产业工人占比从16.7%下降到13.7%。

相反,白领人数大幅增加。随着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浪潮,精英教育和培养“白领”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向往光鲜体面的城市白领工作的毕业生群体越来越大,白领阶层从精英群体变成了大众群体。

不仅是供需错配,更重要的是,在职业选择的观念上,“一切低人一等,唯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很多人依然“重通识轻就业”“重白轻蓝”。中国社会目前非常缺乏崇尚技能、尊重技能的文化氛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职业技能型人才与白领的收入差距会因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因素而逐渐拉大,这是影响技能型人才地位的关键原因。“一些事业单位和国企在招聘时,不断抬高学历,将职校毕业生排除在招聘之外,这就很难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社会氛围。”

但是,蓝领和白领的身份内涵和象征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流动更新,成为时代的注脚和记忆。

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蓝领工人都有着非常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雇员和工人的地位不同,白领地位意味着摆脱体力劳动,在社会分层中占据比较优势,逐渐成为人人向往的高收入、高地位的“好工作”。蓝领工人逐渐被贴上“工作环境差、工资低、弱势群体”的标签,收入和地位持续下降。

近年来,制造业“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在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下,技术熟练的蓝领成为工厂老板的“香饽饽”,薪资待遇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普通白领不仅不如有技能的蓝领,还面临着就业难、失业潮、“996”和掉出中产阶级的现实焦虑。毋庸置疑,在今天,蓝领已经不再是“社会底层”的代名词,相应地,白领也不再与体面精致的“中产阶级”有必然联系。

如何想象蓝领和白领的未来?

在一些发达国家,蓝领收入高于白领的情况已经出现。在同等条件下,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的情况很普遍。OECD数据显示,2020年,德国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占比高达18%,英国为11%,美国为9.5%。

业内普遍认为,与发达国家的趋势类似,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转型,对有技能的蓝领工人的需求将激增,这也将带动蓝领工人整体向技术工人转型,从而获得高收入和跃升为中产阶级的可能。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转变?从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德国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双元职业教育体系,即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实体经济培养了大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工人,从而使制造业成为德国走出去的一块金字招牌。

显然,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需要改进。熊丙奇指出,虽然近十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升学)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高等职业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但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还不够。

“要扭转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继续把职业教育视为低于普通教育的‘层次教育’的做法。”熊丙奇对界面职场说,“要以类型化教育的思想推进普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把职业高考制度建设成与普通高考同等的高考。”

对于白领来说,就业难、失业、工资增长慢的现实无疑让“中产阶级”的优越感崩塌。未来,随着全球技术革命进入新阶段,大量白领工作将面临被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取代的威胁——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多达8亿个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取代。那时,也许只有具有高度独特性、创造性和提供人际服务的劳动才能幸免。

可以想象,未来蓝领和白领的界限会更加模糊。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蓝领中产阶级的壮大,意味着“金字塔”的收入分配结构正在向“橄榄”或“鸡蛋”转变,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至于增长前景,在科技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下,过去蓝领和白领的划分将成为“老视野”。

“当人们在电脑前工作时,你能分辨出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可能连工人自己都分不清。也许很快,每个人都可能被吸收进中产阶级这个大范畴。这个时候区分白领和蓝领已经没有意义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