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一加 7 Pro手机怎么样及戴森 V11 吸尘器体验

2020-01-09 10:24:11
导读当然他所说的保守其实更多的是指公司决策方面。但纵观五年来一加所推出过的所有旗舰机器,给人的感觉其实也是四平八稳,总是缺点儿意思。前

当然他所说的保守其实更多的是指公司决策方面。但纵观五年来一加所推出过的所有旗舰机器,给人的感觉其实也是四平八稳,总是缺点儿意思。

前有金立解散、美图兼并,后有锤子停售、魅族转型。逐渐走向寡头时代的手机市场,留给小厂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成功活下来的一加,是否会继续延续前五年的保守策略?我不这样觉得。

因为从一加 7 Pro 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试图提升产品力来冲击顶峰的决心。

用过就回不去的屏幕

当把一加 7 Pro 真正拿在手里的时候,其实你能看到很多熟悉的元素,比如正面看起来很像 OPPO Find X,这也是一加第一次使用完整的全面屏设计。而后背部分则保持了一加 6T 的基本设计语言,摄像头居中,表面采用了雾面处理。

但一加还是有点保守,保守体现在没有首发一款更大胆吸睛的配色,比如一加 6T 的「迈凯伦」版以及「电光紫」版其实都比目前的配色更出挑一些,现在也只能寄望之后再推出特别配色的版本了。

另外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稍显粗糙,比如背面摄像头凸起边缘部分,其实还是有一点割手的,包括这个框住摄像头的金属圈也应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外观设计总体上还是颜值在线的,拿在手机不会有低端廉价的感觉,只是还稍微欠缺了一丢丢精致。

在前些天规格泄露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一加 7 Pro 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板砖,毕竟 OPPO Reno 10 倍变焦版已经算是前车之鉴,厚度和重量在今年都算是名列前茅。

在实际上手之后,尽管这种疑虑仍然存在,机身如同所想那样很大,但由于双曲面屏幕分摊了一定的厚度,整个握持的手感反而比想象中更薄一些,这种手感也分散了一些重量感知。能感觉到一加 7 Pro 的分量不轻,但也还在预料之中。

海外发布会后参数公布,8.8mm 厚度和 206g 的重量基本也印证了我之前的感受,不过还是建议尽量选购轻薄的保护套。

屏幕是一加 7 Pro 花费力气最多的地方,除了投入一个亿的费用来研发之外,CEO 刘作虎和官方微博可是结结实实的吆喝了好几天,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依然充满了对国产手机是否能达到世界最高水准的疑问和不信任。

抛出硬参数,找三星显示和第三方机构 DisplayMate 背书,一加已经尽力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从基本规格上来看,三星显示为一加 7 Pro 定制了一块 6.67(圆角计算 6.46)英寸,比例为 19.5:9 的 Fluid AMOLED 屏幕,3120×1440 分辨率,90Hz 刷新率,激发亮度 800nits。和三星自家 S10+ 的屏幕基本上是不相上下。S10+ 激发亮度更高,但手动拉到最高亮度两者两者基本持平。

比起尺寸和亮度,其实分辨率和刷新率是文章视频里最难以体现的两个维度,非常隐性,但却是「用惯了就难以回去」的两个典型。

我曾听过很多人表示手机用 1080p 的分辨率就足够了,60Hz 刷新率用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不好。但这只是没有对比就没伤害,只要你的眼睛适应了 2K 分辨率和 90Hz,回头再看 1080p 和 60Hz 就「味同嚼蜡」。

所以当一加放出消息向三星显示定制了一块 2K 级别的面板时,其实已经拉开别的国产旗舰一个身位。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曾经被诟病过屏幕的一加这次直接不和国产玩了,竞争对手转向了 iPhone XS Max 和三星 Galaxy 10+ 这样的国际旗舰。对于这些产品,一加还有着 90Hz 刷新率的优势。

90Hz 刷新率并非什么新鲜的技术,在 LCD 面板上早已有 90Hz 甚至 120Hz 的屏幕,离消费者们最近的其实就是 iPad Pro 上面那块 120Hz 刷新率的面板,远一点的还有 ROG Phone 的 90Hz 以及雷蛇 Razer Phone 2 这些游戏手机,但在三星 AMOLED 屏幕上确实第一次实现。

从主观感受上说,肉眼的观感能够很明显察觉到一股「三星味」,无论是祖传的侧面偏绿还是面板的观感表现,其实与三星 S9 到 S10 这一代的屏幕表现都极为相似,基本上可以认为在效果上和 S10 这一代是同级别的。

但加上 90Hz 之后就不一样了,它不像 iPad Pro 的 120Hz 有非常明显的一眼睛区别。但只要用上一个下午再用回三星,尽管显示效果还是近似,但滑动起来微博你就会觉得三星的滑动有种「抖动」和「卡顿」的感觉,这就是眼睛适应了高刷新率之后的「副作用」,尤其是画面运动较快时会感觉更明显。

至于这块屏幕在色准等方面的表现,一加这次和屏幕评测机构 DisplayMate 合作,并在 5 月 14 日放出了完整的测试报告。0.8 的 JCND 色彩偏移持平 iPhone XS Max,略弱于 S10+,整体素质则和两者不相上下,同样获得了 A+ 评级。

另外一加 7 Pro 也是继三星 S10 系列之后,又一台通过 HDR 10+ 认证的手机,也侧面印证了这块屏幕的素质。

至于你们要的 DC 调光,海外发布会虽然没有提,一加把这个功能藏在了实验室设置里。

一加 7 Pro 的屏幕指纹是我近期用过的产品里可以说是最快的,官方给出的数据是 0.21s,相比一加 6T 不仅识别速度更快,同时识别区域也更大了,不用再小心翼翼将拇指对好,我觉得除了依然不能盲解之外,现在的光电屏幕指纹已经达到了电容指纹水平(三星超声波指纹出来挨打)。

屏幕规格的突飞猛进,让一加 7 Pro 有了真正跟市面上最顶级旗舰掰手腕的资格,然而产品力上跑得飞快,一加品牌本身却还需要循序渐进,所以在声量上强调三星显示和 DisplayMate 并非没有原因。

适配了 25 款输入法的线性马达

作为一台非常出色的水桶机,有一些功能和体验是在文字和视频中无法展现出来的,比如这次上了 X 轴线性马达,也叫横向线性马达或者 XY 轴线性马达。

线性马达是一个比较主观但个人却比较在乎的体验,在某些手机上常年关闭振动并不是因为不喜欢振动,而是这些手机的振动马达效果实在太差,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系统级的振动反馈无法关闭,就像隐藏在房间角落的虫子,每次碰到都要恶心一下。

目前手机上线性马达效果最好的依旧还是 iPhone 没有之一,一加 7 Pro 当然也不能和 iPhone 的相比,但是从振动触感的反馈来说,它已经做到了目前 Android 阵营里第一梯队,和 Reno 10X、魅族 16s 等手机处于同一水平,面对大部分 Android 手机都是领先的。

但问题是,用户能在哪些地方体验到线性马达的好处?最让人用了回不去的,其实是使用输入法打字时的触感反馈。

然而振动手感这事并不是仅有硬件就可以的,从系统层面到第三方软件的支持上都会影响线性马达的表现。

举个例子,在坚果 Pro 2S 上的 Z 轴线性马达能提供不错的反馈,但是在系统输入法和第三方输入法的支持程度完全不一样,系统输入法甚至还特地有一个「开启特殊振动」的功能开关。

所以当一加的产品经理说对 25 款常见的输入法都进行了线性马达适配的时候,我觉得一加的团队是有在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另外因为一加的海外策略,喜欢谷歌拼音和 Gboard 等国外简洁输入法的用户这次也会有惊喜。

成就真全面屏的前置相机

一加 7 Pro 会采用前置升降式摄像头并非意料之外。在以往采用「真全面屏」设计的产品中,前置升降式摄像头除了保持屏幕的完整性以外,往往也会作为一大所谓的卖点成为宣传之重。

四月不减肥,五月徒伤悲,而徒伤悲的开始,恐怕就是五一的四天假期。

比起到处到处是人山人海的景点,选择宅在家里其实才是最舒服的选择,不过宅在家里也有坏处,因为关于收拾房间这事永远是个难题,而你宅在家里就是个天然的垃圾制造厂,磕个瓜子吃点水果可能感觉很惬意,当三天过去之后面临一地垃圾的时候,「我是不是需要个吸尘器」这个问题可能才第一次在你的脑子里转悠。

来,跟着我的手打开百度输入「吸尘器」回车,现在最火的吸尘器摆在你的眼前了。

嗯,就是前些日子戴森推出的新型号无绳吸尘器——戴森 V11,实际上这款产品 3 月底在国内发布的时候爱范儿也有过报道,关于这款吸尘器的核心卖点也介绍过。不过在发布会现场的试用不过是走马观花,现场的布置也不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现在这款戴森 V11 已经来到了爱范儿办公室,我们有了更多的上手机会。

戴森 V11 延续了之前 V10 的设计,在外观上的变化非常小,整体上依旧是紫红配色非常「戴森」,戴森的这一套配色哲学也给戴森的产品带来了非常高的识别度。

加了显示屏之后,你能更准确把握状态和时间了

如果你用过 V10,那么在换到戴森 V11 的时候,应该会很快注意到两者在吸尘器尾部的区别。戴森 V11 在这里新增加了一个 LCD 液晶显示屏,同时滤网的外壳部分也由半透明变成了全透明。

增加一个显示屏能做什么,其实最核心的点就是更容易和精准把握吸尘器的状态了。

第一,在使用的时候能够很轻松的看到显示屏上预估的剩余时间,同时还能够通过按钮在节能、自动和强效之间方便切换,对于用户来说,实时的剩余时间显示能够更好把握清扫的节奏,合理分配剩余的使用时间。

另一方面,如果吸尘器出现了问题,比如管道堵塞或者滤网没有装好的情况,屏幕会直接通过文字和动画提示,直接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更直观的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快速定位问题。

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看,这个屏幕的确非常有用,但是也会分走一些注意力,在使用的过程中时不时就要注意剩余使用时间,当然总体上我认为这个改变是非常成功的,包括在交互形式上也变得更加多元。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下集尘桶和滤网,集尘桶延续了 V10 的横向设计,这意味着用户在清理的时候,倒垃圾的方向和用力的方向是一致的,在直觉操作上要比 V10 以前以及市面上的大部分模仿者都要更舒服一些,同时打开也比较轻松,无须使用特别大的力气,应该是相比 V10 又调整优化了。

不过倒垃圾的时候很可能还是会有扬灰的现象,如果你很爱干净,可能位置还需要再放低一点,最好直接在塑料袋里面倾倒,同时记得经常给家里加湿,这样灰尘不容易在空气中飘来荡去。

滤网部分就没有太多好说的了,除了材质的透明度方面有所变化,其它方面依旧保持了之前的设计,它的作用是通过吸尘器吸进来的空气会通过滤网过滤并排出去,所以滤网的过滤效果就非常重要,戴森 V11 的滤网能过滤 99.97% 的微尘,哪怕它们小至 0.3 微米。

对了,和之前爱范儿拿到对标戴森 V7 的小米吸尘器不同,小米的吸力不仅较小,而且马达有一个明显的加速过程,而戴森 V11 则能够瞬间飚到最高速,在马达上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那一声「嗡」的尾音,实在是非常有趣。

现在清洁地面有了更智能的吸头

戴森 V11 继续搭配了适合各种场景使用的吸头,包括两个用来清洁地板的大吸头,以及五个不同场景使用的小吸头。而这次最值得一说的,就是这个高扭矩吸头。

在之前戴森 V11 发布的时候我们就了解到,这次戴森主推的这个高扭矩吸头主打的是「自动识别」功能。

具体来说就是,在戴森 V11 中内嵌有三个微处理器,分别位于数码马达、电池和高扭矩吸头内部,其中高扭矩吸内置的微处理器能根据地面材质变化感知刷条阻力的变化,与数码马达和锂电池组内的微处理器实时互联,以此自动调整吸力。

吸头本身在外观上也和之前的直驱式吸头有所不同,主要配色变成了灰色而不是紫色,里面采用了双材质两色设计,一圈是硬质毛刷,而另一圈则是软毛刷,也是为了适应不同材质的地面。

举例来说,很多人家里除了瓷砖或者木地板外,很多家庭也在客厅里铺设了地毯,一方面它会让客厅看起来更美观,但另一方面,食物碎屑等垃圾也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中掉落在地毯上,而地毯和地板材质上的不同,使得使用吸尘器时也要采用不同的吸力策略。

这套智能识别系统戴森称为「智能动态负载」(DLS)系统,通过三个传感器配合这套系统,在地毯上使用时戴森会自动加大吸力,以便更好更彻底的清洁地毯,而切换到光滑木地板上时戴森 V11 又会动态减小吸力,让用户使用起来更自如。

至于效果嘛,在我们办公室的地毯上尝试了一下,鉴于地毯长期无人打扫的确是显眼的脏,所以戴森 V11 的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强,在尝试了几次之后能够明显看出清扫过的地毯颜色更红,还原出了本色,和旁边灰黑色还没有清扫过的地方形成了鲜明对比。

另外几个刷头在各自不同的场景下使用效果也很出色,在测试中我将我早上惯吃的麦片洒在沙发上,然后使用缝隙清洁吸头清扫,很容易就把麦片吸了进来,同时靠背接缝处也能迅速清理干净。

此外像键盘这样有高低起伏细缝较多的物品用传统清洁方法效率低而且难,这里可以用缝隙软毛(宽嘴)两用吸头来进行清洁,实测效果非常明显。此外这个吸头也非常适合进行桌面清洁和家居清洁,硬质的表面用这个吸头非常好用。

电动床褥吸头可以清洁床褥,按照戴森的说法是可以达到去除螨虫的功效,以及打扫人体掉落的皮屑和毛发等。此外也可以用于汽车的内饰清洁,皮质沙发同样可以用床褥吸头,硬质表面的中控部分可以用缝隙软毛宽嘴吸头清洁,选择比较灵活。

其他吸头还包括顽固污垢毛刷和迷你除尘软毛刷,前者可以通过硬质尼龙毛刷用来刷吸地毯上的顽固污渍,后者可以用来清洁百叶窗等容易积灰但不适合太用力的表面。

总体来看,这几个吸头基本能满足家里使用以及车载环境,同时高扭矩吸头对于客厅等较大清洁面积的场景非常好用,一个吸头就能完成整个客厅地面的清洁。同时显示屏能够实时掌握以及合理分配续航,简单一点说就是戴森 V11 的整体清洁效率更加高了。

至于续航时间,戴森 V11 保证了在节能模式下能够保持 60 分钟以上的使用时间,而自动模式会随着吸力的变化进行动态变化,通常木地板下使用时间大概为节能模式的一半,至于强效模式依旧非常费电,连续使用十几分钟之后就会空电。

充电速度方面是戴森的弱项,因为电池容量更大,这次 V11 的充电速度不仅没有变得更快,反而还延长了一个小时,整体充电时间达到了 4.5 小时。不得不说这个时间还是比较久的,一旦没电几乎要花费半天的时间充电。

无绳吸尘器适合怎么用

对于无绳吸尘器这样的产品来说,和几乎全自动运行的扫地机器人不同,依然是需要人手动来进行清洁的,离解放双手的梦想仍然非常遥远。既然要使用人力,那么效率的提升就变的至关重要,因为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房屋清洁依然是非常痛苦的。

从我个人来说,无绳吸尘器非常适合小两居的户型使用,因为在这样的面积下扫地机器人基本无法工作,同扫帚清洁效率又比较低,无绳吸尘器就变成了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清洁一两个房间既不会消耗过多体力,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

而对于面积在一百多平甚至更大的地方,还是建议配合扫地机器人使用,地面部分交给扫地机器人,而在扫地机器人进行清洁时可以同步用吸尘器进行床面和家具的清洁,之后再对地面进行查漏补缺,整体清洁效率应该会有很大提升。

当然,如果没有「劳动最快乐」的觉悟,亲自动手打扫永远都是一件累人的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