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些房企们都不拿地了

2022-07-04 21:02:01   编辑:小美
导读今年以来,土地市场一直处于低位。截至6月底,50强房企仍有30%未拿地。如果以重点22个城市为中心,50强房企中有一半以上没有拿地。

今年以来,土地市场一直处于低位。截至6月底,50强房企仍有30%未拿地。如果以重点22个城市为中心,50强房企中有一半以上没有拿地。

房地产行业高度依赖“人、地、钱”。土壤储存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绩效增量。新增土储太少可能导致无项目可卖,最终退出市场。

尤其对于上市房企来说,土地储备极其重要。长期以来,上市房企的估值与土地收储有很高的相关性。

据统计,211家上市房企中,2021年以来土地拍卖集中的22个城市中,未拿地的企业约有88家。

2022年上半年,22个集中供地城市中,高达82.5%的上市房企未被收购,且多为民营上市房企。

截至目前,仍在拿地的房企以国企和央企为主,地方城投和平台公司“抄底”现象严重。

"

2022年上半年,各大房企投资力度和意愿明显下降。截至6月底,土地成交量环比下降超过50%,而随着能级的提升,成交量和价格的同比降幅也在继续加大。

CRIC数据显示,2022年前6个月,百强新货门槛为44.4亿元,同比下降58%;投资额100强门槛和建筑面积分别为15.9亿和2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1%。

就企业而言,近九成房企拿地金额同比下降。在拿地企业中,国企和央企仍是土地市场的主力军,民企几乎看不到,地方平台公司仍处于“托底”态势。

就全口径50强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占比74%,近75%的投资金额来自国有企业。尤其是中海、华润、招商等房企在22个城市积极投资,而民企几乎“隐形”,拿地金额仅占25%,集中在少数企业,如龙湖、滨江等。

从已拿地的典型百强企业来看,除滨江等少数房企外,万科、绿城拿地金额均保持正增长,万科、绿城拿地金额同比降幅超过60%。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部分典型百强企业拿地金额同比大幅跳水,但在整体市场投资放缓的情况下,仍保持一定的新增土地储备。

部分房企已近一年未拿地。

截至6月底,50强房企中有30%尚未拿地。如果以土地供应集中的重点22个城市为例,50强房企中有一半以上没有拿地。

2021年2月,自然资源部要求22个试点城市实行居住用地“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居住用地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此外,2021年住宅用地公告不得超过3次,试点城市单排租赁住房用地比例一般不低于10%。

在集中供地的土地拍卖模式下,土地拍卖的逻辑与之前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截至6月底,百强房企83%的投资金额集中在22个城市,在22个城市以外的仅占17%。百强房企在核心城市之外的投资可谓“谨慎”。

随着22个城市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我们统计了2021年以来211家上市房企的拿地情况。

发现自2021年集中供地以来,约有88家上市房企尚未拿地。如果排除最热的2021年第一批集中供地,以及2021年第二次集中供地,高达124家上市房企在22个集中供地城市均未拿地,约占58.8%。

2022年上半年以来,211家上市房企在22个集中供地城市尚未拿地,占比82.5%。大部分是民营上市房企。

土地储备对于上市房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估值与it的相关性极高。在此背景下,部分上市房企近一年未入驻22个城市。一方面,在“三条红线”政策下,很多企业的融资端被堵住了;另一方面,还是行业信心问题。

虽然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进一步放松房地产政策,但在企业融资、土地拍卖门槛、资金监管、限购限贷等方面,行业新房销售业绩并未真正好转,企业拿地信心依然低迷。与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土地拍卖仍无实质性改善。

从目前仍在拿地的企业来看,滨江、龙湖是少数集中供地相对活跃的民营企业,拿地金额居行业前列。

上半年滨江拿地几乎全部来自杭州两轮集中供地,而龙湖在北京、重庆、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投资。

滨江集团表示:“公司持续拿地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财务稳定,现金流充裕。历史上资金杠杆不高,财务成本只有4.9%,其次是深耕下的客户认可度。”

被称为“杭州一哥”的滨江集团,早已是区域深耕的典型。2021年,滨江实现销售额1691亿元,同比增长24.01%,超过同期TOP30房企平均增速-2.65%,销售目标完成率112.73%。

滨江集团长期重仓杭州,以浙江为重点,稳住基础市场再适度加强省外重点城市布局。这种打法使其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对拿地保持了一定的信心。

滨江集团告诉我们:“滨江首先是区域品牌,不是民族品牌。”

他们的立场至今没有改变。

龙湖集团与滨江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仍是“深耕战略”的受益者。

龙湖的城市深耕战略最早始于2012年。当时企业首次进入十大行业后开始放缓布局步伐,将公司战略升级为“聚焦产品、增加区域深度、增加业务持股”。然后在2013年,战略刷新为“拓展深度、贴近城区、控制规模、持有业务”,一二线热点城市布局更加坚定。发展方式从高增长转为精耕细作,一直坚持至今。

截至2021年底,龙湖进入的城市数量为69个,在同规模企业中相对较少。相比之下,龙湖的单城产能达到42.04亿元,在同规模企业中最高。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龙湖单城产能最高,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后,龙湖开始小幅加速进入其他城市,推动规模进一步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单城产能的下降。

截至2021年底,龙湖土地储备总面积7354万平方米,略低于2020年。

近年来,不少房企收缩区域布局,回归“深耕战略”,聚焦核心城市。比如建业地产继续深耕河南省三四线城市,弘阳地产开始深耕江苏省,祥盛地产也回到大本营地区深耕。

房企也在逐渐放弃一些城市来稳住自己。

我们认为,短期内,国企和平台公司的强势局面不会逆转,仍将是集中供地的主力。

随着销售回暖,金融环境相对宽松,民营企业参与竞拍的会更多,地方城投、平台公司的“靠山”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主要是一些平台公司不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持续的后盾也需要更高的资金。

对于部分房企来说,想要涉足集中供地、合作开发、联合开发的核心城市还是有效渠道。

未来土地市场热度能否恢复,主要取决于民营企业拿地能力的恢复。我们期待民营企业“回来”试水。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