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索尼 WF-1000XM3耳机怎么样及哈苏 X1D II 50C 相机体验

2020-01-09 10:17:26
导读 7 月 5 日,索尼终于迎来了新一代真无线降噪耳机 WF-1000XM3。经历过去年无比尴尬的断连问题后,索尼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要在这一代产品

7 月 5 日,索尼终于迎来了新一代真无线降噪耳机 WF-1000XM3。

经历过去年无比尴尬的断连问题后,索尼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要在这一代产品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体验。所以索尼也在这次产品命名上跳过「WF-1000XM2」,也没有延用「降噪豆」这个昵称,他们直接改用「WF-1000XM3」这个名字,希望用户能够从产品中感受到跨时代级别的变化。

WF-1000XM3 内部搭载 HD 降噪处理器 QN1e,提升降噪效果的同时,也让耳机拥有了 24bit 无损音频的处理能力。在 DSEE HX 技术更新之后,WF-1000XM3 的声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另外,WF-1000XM3 的总续航也提升到 24 小时以上,续航要满足日常通勤需求也没有问题。整合这些参数,索尼 WF-1000XM3 确实是目前最均衡的真无线降噪耳机。

但在发布时我们也提到,有不少用户对索尼真无线降噪耳机的稳定性体验有疑问:

音频、降噪性能提升之后传输表现会有怎么的变化?

新品会不会延续也有前一代出现了断链和延迟问题?

在大干扰的场景中,耳机是不是还能保持稳定?

支持 24bit 无损音频后,听感会有什么变化?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也带着 WF-1000XM3 来到了日本最繁忙、无线环境最复杂的涉谷十字路口,一起看看在高楼密布的市区里,WF-1000XM3 的表现到底怎样?

一取,一戴:佩戴体验更优雅

索尼在这一代的设计上改了造型,WF-1000XM3 外观上改用了类似 WF-SP 系列的设计。

WF-1000XM3 取消了机械按钮,耳机正面都加上了一个触控小圆板。用户可以在这块圆盘上做不同频率的点按和触控就实现降噪模式切换、播放控制等功能。

另外,索尼这次也加入了一个类似 WH-1000XM3 头戴式降噪耳机的交互,用户把手捂在耳机上面时,WF-1000XM3 就会自动切换到「环境声」模式。比起需要多次点按才能呼出环境声模式的交互,WF-1000XM3 的模式要方便不少。

为了方便佩戴,WF-1000XM3 也改变了入耳结构。

设计更新之后,WF-1000XM3 不需要外置「鲨鱼鳍」固定结构的辅助结构下也能够在耳朵内固定。佩戴时,入耳结构能过填满耳朵,靠结构与耳朵之间的支撑来固定耳机。这样用户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外挂结构,无需再纠结自己要不要带上耳挂。

另外,索尼这次还把耳机做得更加修长一些,耳机机身伸出来的部分有一个能够贴合耳朵的弧度,所以也能够通过人体耳屏的位置来固定耳机。伸出来的部分也附带了收音用的麦克风,让麦克风能距离嘴巴更近,提升收音质量。

简而言之,就佩戴而言,WF-1000XM3 要比索尼之前推出的真无线耳机都要更好。

在取消了额外的固定结构后,WF-1000XM3 不需要做太多的调整就能够佩戴稳定,比需要调整外置稳定结构的 WF-SP700N 和 WF-SP900 方便。而与此同时,索尼这次也丰满了耳朵内腔的佩戴设计,让人带上去有一种 IER-M7 和 IER-M9 的贴合感,佩戴的稳定性也不会比 WF-SP700N 和 WF-SP900 差,当然也比 WF-1000X 初代要进步很多。

如果你是习惯入耳式耳机的用户,也不希望佩戴时要整理各种各样的固定结构,那么 WF-1000XM3 的佩戴感还是能让你满意的。

电池方面,WF-1000XM3 提供的电池盒确实比以前大了不少,达到了跟 WF-SP900 相近的体积。

WF-1000XM3 的电池盒具备清脆的磁吸结构,不需要物理卡扣也能够固定耳机,也减少了硬式卡扣损耗带来的麻烦。耳机采用平躺的模式放在盒子上面,配合前盖上的指示灯能够显示耳机的充电情况,配合佩戴耳机后自动呼出的充电提示,用户也可以快速了解到耳机的电池状况。

充电盒变大,主要还是和电池容量有关。按照官方介绍,索尼 WF-1000XM3 单机的续航时间为 6-8 小时,配合充电盒能够实现 24 小时到 32 小时的续航效果。

跟上一代的续航表现比起来,新款 WF-1000XM3 在续航方面的提升确实更明显,那为了大电池而改用更大的充电盒,其实感觉也还算合理。

索尼将 WF-1000XM3 充电盒的 NFC 模块移动到了盖子后方,与 NFC 放在底部的设计比起来,WF-1000XM3 这样的操作其实会让配对变得更麻烦。

这部分若是能够把 NFC 放在背部或盒子正下方这些相对平整的地方,那么相信在使用 NFC 配对时,体验会更舒适一些。

降噪确实比之前强了,但稳定性还有提升空间

降噪和连接稳定性的提升,是 WF-1000XM3 更新的两大重要亮点。

降噪方面,WF-1000XM3 改用了最新的 HD 降噪处理器 QN1e。这个 QN1e,其实就是头戴式降噪耳机 WH-1000XM3 上使用的 HD 降噪处理器 QN1,针对小体积真无线降噪耳机适配的版本。

和应对头戴式的 QN1 比起来,QN1e 将支持音频的最高规格从 32bit 下降到 24bit,其余的参数也对真无线耳机做了一定的调整,但具体表现没有太大的变化。

就像索尼官方在发布 QN1 时说的 4 倍降噪提升,这次也能在 QN1e 上实现。

的确,WF-1000XM3 的降噪效果确实要比初代 WF-1000X 要好很多。你能够明显地感受到,索尼在提升降噪效果的同时也优化了降噪质量,底噪的控制要比 WF-1000X 以及 WI-1000X 这些第二代 1000X 产品要好一点。

改用 QN1e 的 WF-1000XM3,已经拥有接近「降噪圈」WI-1000X 的降噪能力。我们带着它走在车流、人流量较大的马路上,WF-1000XM3 依然能够为音乐播放提供安静的播放环境。在飞机、地铁等会释放规律噪声的场景中,WF-1000XM3 也能够降低噪声对人的影响。

另外,索尼这次也把能自动调节降噪效果的 SENSE ENGINE 降噪技术投放到 WF-1000XM3 上面。用户只需要连接手机并打开 Headphone Connect 应用,耳机就能够借助手机上的传感器识别佩戴者的环境信息,从而调整主动降噪效果的输出,让降噪表现能够更适合该环境。

由此可见,WF-1000XM3 的降噪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QN1e 这块降噪处理器为耳机带来了降噪效果的提升,配合更加封闭和贴耳的入耳式设计,WF-1000XM3 总算能拥有接近 WI-1000X 的降噪能力,要应付办公室、地铁站、飞机等场景的降噪需求都没有问题。

连接稳定性方面,WF-1000XM3 也有很大的进步。

在发布会场中,我们尝试用 WF-1000XM3 连接手机播放视频和音乐,发现耳机并没有出现太明显的延迟,视频能够要维持最基本的声画同步也没有问题。我们也尝试在无线环境更复杂的房间内尝试,在多台设备都打开蓝牙的状态下,WF-1000XM3 依旧能够保持稳定。

这样的改变,还是得益于 WF-1000XM3 在连接模式上的变化。

针对连接方面的配置,WF-1000XM3 用上了蓝牙 5.0,并改用上双耳独立连接的真无线方案,两只耳机都能够单独连接播放设备,这样的配置方式会比旧款使用的桥接模式要稳定不少,延迟也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稳定性体验自然就要比初代好。

不过话虽如此,WF-1000XM3 在稳定性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当我们将 WF-1000XM3 拿到马路上体验时,耳机还是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卡顿现象。即便在 SBC(音质优先)的模式下,耳机还是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卡顿现象。如果把耳机和播放设备的距离缩短,那耳机的稳定性会表现得好一点,但还是会有些不稳定。

考虑到涉谷十字路口的无线环境会比一般的场景复杂很多,我们认为 WF-1000XM3 有这样的表现其实还算合理。

如果用户只要在一般办公室、飞机等场景下使用,那 WF-1000XM3 还是能够满足需求。但如果你经常在街上跑,那我们还是建议你把连接模式调成 SBC(连接优先),进一步提升稳定性。

听感有变化:低音比旧款更饱满,细节更突出

声音配置方面,索尼 WF-1000XM3 还是搭载 6mm 的动圈单元,机内采用搭载了独立 DAC 和放大器的处理芯片 QN1e 来处理音频信息。QN1e 理论上可以处理 24bit 无损音乐,但碍于 WF-1000XM3 的传输限制,这一项处理参数的意义并不大。

不过,索尼也将自家的 DSEE HX 数字声音增强引擎技术投入到 WF-1000XM3 上。DSEE HX 可以给非无损音乐做处理和补偿,提升受损音源的质量,从而提升耳机的播放和听感效果。

▲ (歌手:林奕匡 | 专辑:《My Tasted of Life》| 播放设备:WALKMAN NW-ZX300A | 规格:24bit 48kHz FLAC | 连接模式:SBC 音质优先)

WF-1000XM3 刚上手的感觉还是跟 WI-1000X 很相似,人声和声音的解析力很突出,整体有一种稍稍偏冷的倾向,这样也可以说耳机的声音更具索尼特有的「数码味」。

和其他索尼真无线耳机比起来,WF-1000XM3 加厚了低音的表现,声音的层次感会更明显,不会像 WF-SP 系列那样听起来像薄纸一样。

人声在加强后也变得更突出,细节处理也比前一代产品要好很多。只是人声有些时候会显得太突出,有种过渡锐化的感觉,听起来还是会有些干涩。

但整体而言,WF-1000XM3 的声音确实要比以前进步不少。

上一代只顾着提升声音的厚度,而忽略声音细节的表达。WF-SP 运动真无线系列太着重声音细节与中高频段的表现,又让声音失去应有的厚度。

而 WF-1000XM3 就是要将这些失衡全部校正过来,它让耳机表现更均衡的同时,也让声音拥有索尼自家的风格。

要是你已经习惯了索尼自家耳塞的声音风格,那 WF-1000XM3 的声音表现还是能让你满意。

新耳机的出现,让人更期待 1000X 系列的改变

总的来说,WF-1000XM3 这次可算是为索尼的真无线耳机们打了一场完美的翻身仗。

它解决了老产品上出现的「连接稳定性差」、「续航不够用」、「声音延迟明显」等问题,同时也提升了耳机的声音质量以及降噪效果。不管是对于索尼真无线耳机还是所有支持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来说,索尼 WF-1000XM3 都是一款表现不错的产品。

如果你只需要一款能降噪的真无线耳机,同时对 LDAC、aptX HD 这种高规格的传输模式没有太大的要求,那 WF-1000XM3 确实是一款值得推荐的产品。仅比上一代贵 100 元的定价,现在卖 1699 元的 WF-1000XM3 也有足够的竞争力。

不过虽说 WF-1000XM3 是一款值得推荐的产品,但在老问题「稳定性」方面,它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例如,耳机在户外的稳定性可以再提高一点。即便手机和播放器没有紧贴着耳机,也能够保持播放稳定。除此之外,我们也希望 WF-1000XM3 能支持 LDAC 或 aptX HD,不然的话,拥有 24bit 无损音乐处理能力的 QN1e 芯片也无法发挥它全部的实力。

或许,我们能从这些进步空间中看到索尼下一款降噪耳机的影子。

如果你选的是哈苏,十万块的预算也就只能买一台 X1D。

但现在,这笔预算除了能让你拥有 X1D II 之外,还能再买两个镜头。

哈苏在 6 月 19 日晚上正式发布了新一代中画幅无反相机 X1D II 50C,在为新机带来小幅度更新的同时,官方也下调了新机的价格。X1D II 50C 的定价为 39900 元,和之前定价接近 69800 元的初代 X1D-50c 还要便宜 3 万块。

省下来的 3 万块能干什么?你能到日本旅游 5 天拍照,然后买一台最新的 MacBook 修图。

这次爱范儿在评测 X1D II 的同时,也拿到了 XCD 65mm F2.8 和 XCD 30mm F3.5 两款新镜头。

而经过一周体验后,我们发现 X1D II 50C 还是把重点放在了画质上。虽然 X1D II 50C 的性能未必能让所有 135 全画幅老用户都满意,但中画幅出色的画质表演绝对是值得你体验和购买的理由。

外观变化真的不大

造型方面,X1D II 50C 的设计可以说和上一代几乎一样。

▲ 旧款 X1D-50c 和 H6D-50c 的体积对比

跟和传统中画幅机身 H6D 系列比起来,X1D II 50C 的造型更加小巧,一般的单肩摄影包能够随意塞下一机两镜。面对经常外出拍摄的摄影爱好者,X1D II 50C 携带起来也是很方便。

哈苏减轻了 X1D II 50C 的重量,新机装上电池和一张 SD 卡之后也是 766 克,单机身则重 650 克。和 750 克的旧款机身比起来,X1D II 50C 大概是减少了一颗电池的重量。

不过,尽管 X1D II 50C 在机身重量上减轻了 100g,实际手持感觉并没有太明显的变化。

X1D II 50C 的手柄足够大,初上手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稳的握持印象。如果你是习惯了索尼 α7 或 α7 II 这两代机身的用户,那你能从 X1D II 50C 身上获得明显的握持感提升。

手柄内侧连接机身的部分有一个坑槽,用户握持时有更大空间调整姿势。手柄背部也有自然凸起的设计,方便用户将一部分支持力转移到拇指上,提升手持稳定性。手柄上的前后拨盘很容易触及,调整参数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不过即便有着人体工学设计的加成,装上了镜头的 X1D II 50C 还是太重了,手柄也不能舒缓手持带来的压力。

所以接下来我要开始挑刺了。

X1D II 50C 握持手柄给中指预留的坑槽不够大,食指想要在快门和「ISO 控制」、「AF/MF」两个按钮之前切换的话,也要跨越一定的空间,切换按键时手柄也会对手掌造成阻碍。用户在切换不同按键的时候,握持压力就会变大,自然也就拿不稳机器了。

虽然比上一代轻了 100g,但跟其他全画幅无反相机比起来, X1D II 50C 并不算轻便。它搭配 XCD 60mm F2.8 镜头之后重量就达到 1.4 千克,比目前在售的 MacBook Air 还要重 150 克。

但这也是可以原谅的,毕竟为了照顾中画幅用户的画质需求,XCD 系列的镜头都不可能做得很小或很轻。虽然比 HCD 系列镜头要轻便,但差距不大。要是谈轻便的话,XCD 跟 135 全画幅系统下的镜头还是有差距。

加上,哈苏为了保证机身本身的质感,要舍弃全金属机身似乎也是不那么现实的事。所以即便变成了主打轻便的 X1D 系列,X1D II 50C 在手持拍摄体验上也没有太大变化。

不过作为这台相机的一周用户,我建议日常还是常备肩带,因为在没有肩带的前提下手持 1.4 千克的相机街拍,那可是不光考验拍摄,还要考验肌肉的事。

取景方面,哈苏这次换上了 3.6 英寸 236 万像素的触控显示屏,尺寸比上一代用的 3.0 英寸屏幕要大一点。X1D II 50C 也换上了刷新率为 60fps 的 369 万像素 OLED 电子取景器,取景器尺寸变大的同时,刷新率也提高到 60fps。

X1D II 50C 的双 SD 卡槽和接口都放在了机身左侧,也有防尘盖遮挡。哈苏这次提供了两个 3.5mm 接口,一个用来外接麦克风,另一个则是用来监听,方便用 X1D II 50C 来拍视频的用户。

3.5mm 接口旁的 USB-C 接口则是用来负责资料传输和充电,用户可以通过 USB-C to USB-C 线材将电脑、iPad 和 X1D II 50C 连接起来,然后借助哈苏推出的 Phocus 或 Phocus Mobile 2 传输和处理图片。

电池仓放在握持手柄的底部,哈苏在这里加入了双重保险的设计。用户打开拨杆之后还需要轻轻按一下,才能将电池取出。

不过这虽然能够减少电池仓的损耗,也能避免电池掉落遗失。这里,用户要是不注意,想要强行取下电池的话,反而会损坏结构。

就外观而言,X1D II 50C 对比前辈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00 克的减重虽然也算是进步,但其实也没有改变实质性的操纵体验。

它在中画幅设备里面算是轻便的一款,但如果跟全画幅设备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爱范儿编辑文俊在上手 X1D II 50C 后,就对它的便携性做了一个很直观的比喻:

要谈便携性的话,可以把现有的全画幅无反相机比喻手机,呆在摄影棚里面工作的传统哈苏就是座机电话。

那夹在它们之间的 X1D II-50c,更像是一台「分离式座机」。它的机动性确实比传统座机更强,但和手机比起来,还是有挺大的差距。

跟手机一样简单的操控

跟我们常接触的 135 全画幅相机不同,X1D II 50C 的操控主要是以触屏为主。

▲ X1D II 50C 与 A77M2、A7M2 的键位对比

哈苏将大部分的摄影功能整合到几个简单的实体按键上,用户只需要靠这几个键的组合,搭配触屏就能够完成拍照。所以你也能从上图的对比看到,X1D II 50C 屏幕周围的功能键只有 7 个。

按键更少的话,操作就更容易上手。即便你之前没有用过哈苏系列的相机,简单几个按键和直观的触控 UI 也不难使用。

而且 X1D II 50C 的触控界面也跟手机很相似,如果让我来比喻,我认为这是相机中的傻瓜式操控。

它除了有直观说明功能的图标,UI 也能进行自定设置。用户能像操控手机桌面那样,长按拖动图标就能够移动它的位置,方便自己操作。

自定义菜单和支持触控对焦,搭配简单的按键操控模式,的确能让 X1D II 50C 拥有更强的用户适应力,不管你是之前没有用过相机,还是没有用过 X1D 系列的产品,它都能让你快速适应,这也是哈苏这套操作系统的优势。

只是,这种优势只能体现在用户用屏幕来取景的时候。

当你用取景器取景的时候,面部就会将整块触摸屏遮盖,这个时候要操作触屏的话也比较麻烦。针对这一点,哈苏在设计 X1D II 50C 的交互模式时,也做了补充,机器用取景器取景时,并没有完全关闭触控屏,用户也能用手指滑动触摸屏调整对焦点位置,同时也可以通过拨轮设置参数。

不过按照常见的操控模式看来,X1D II 50C 这个模式也比较奇怪。如果能在手柄后方的空白位置上加入导航键或拨杆的话,那用取景器取景的时候就会变得更方便了。

性能方面,哈苏在 X1D II 50C 发布时并没有提到新变化。由此可见,X1D II 50C 的性能表现还是跟上一代 X1D-50c 保持一致。

X1D II 50C 的对焦效率不算太高,但在中画幅机身里面已经表现得很好了。拍摄静态物体时,X1D II 50C 也能够快速对准目标并进行拍摄。虽然 XCD 65mm F2.8 这支镜头的对焦动作有点大,但只要适应一下就可以了,问题也不大。

但如果拍摄的是运动物体,那 X1D II 50C 的自动对焦就有点吃力了。

虽然 X1D II 50C 的对焦、响应和性能都要比自家其他中画幅机身要好,但面对相同定位的全画幅画质机,X1D II 50C 还是有着明显的差距。

除了对焦,响应和其他性能相关的东西,X1D II 50C 其实表现也不算太突出。

X1D II 50C 的开机速度大约是 5 秒左右,虽然已经是哈苏体系里面开机最快的机身,但和其他主流相机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

如果要用 X1D II 50C 完成快速抓拍的话,事前就要做好很多准备,包括与固定对焦点等等。

只看操控和性能的话,X1D II 50C 是很容易就能上手的机器。

哈苏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触控系统的设计和交互上,满足基础拍摄需求的同时也可以降低了学习成本,方便不同系统的用户快速上手。

但对于 X1D II 50C 来说,性能、响应等环节都未能让我这个习惯了高速机的人满意,和其他 135 画幅画质机其比起来也有一点差距。

这个也不能怪哈苏,毕竟传统中画幅机身已经是这样了,X1D II 50C 已经做了一定的突破。只是跟其他阵营比起来,这个突破还不够而已。毕竟对于哈苏来说,画质才是机器的核心。把更多的心思投放在专研画质上,在性能上做一些取舍其实也可以理解。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手上的这台 X1D II 50C 是工程机,功能、机身调试都可能跟量产版有差异。要是哈苏在量产版的机身上再提升一下优化效果,相信 X1D II 50C 的使用体验应该会更好。

画质,才是吸引我们升级的真正理由

画质方面,X1D II 50C 还是搭载那块经典的 5000 万像素、尺寸为 43.8 × 32.9 mm 的中画幅传感器,同样具备 16bit 色彩深度以及 14 档动态范围,也支持哈苏自家的 HNCS 哈苏自然色彩解决方案。

从样张中能看到,X1D II 50C 的画面都有不错的质感。照片中的明暗过度很自然,高光、暗部细节也能够保留下来,而且也有足够的后期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 Lightroom 和哈苏 Phocus 等后期软件,让照片还原出那些隐藏在高光、暗部处的细节。

色彩也是 X1D II 50C 成像的一大优势。在哈苏 HNCS 的加持下,X1D II 50C 拍摄的图片都有不错的色彩效果,这种颜色突出、鲜艳的同时,也能保证自然成色的效果,色彩过渡自然。

当然,5000 万像素传感器的重点依然放在了图像解析力上。

▲ 原图 100% 放大

从这张拍摄高楼的照片可以看到,照片的细节很突出,经过 100% 放大后,房间窗户、空调外机以及防护网的细节也能够清晰保留下来。

除了高像素优势,X1D II 50C 这块大底要拍浅景深效果也很容易。即便距离不算太近,X1D II 50C 搭配 XCD 65mm F2.8 和 XCD 30mm F3.5 这两只镜头也能得到非常自然的虚化效果。

X1D II 50C 的画质确实很不错,但要驾驭着画质也不太容易。如果你是习惯了 135 系统的用户,那在改用 X1D II 50C 之后还要适应一些变化。

最主要的还是视角和取景比例,X1D II 50C 和其他采用「4433」中画幅传感器的相机一样,取景比例也是 4:3,跟全画幅的 3:2 比例不相同。

计算等效视觉的时候,传感器比全画幅大的中画幅相机,它的等效系数是小于 1。这样的计算方式也跟我们平时用画幅比全画幅小的机器时,也不一样。

例如,X1D II 50C 和索尼 A7M2、索尼 A77M2 都接上一支 50mm 的镜头,那按照各自的等效系数,计算出等效焦段:

A77M2 用的是 APS-C 传感器,等效系数为 1.5,等效 35mm 画幅后的焦段约为 75mm

A7M2 用的是全画幅传感器,等效系数为 1,等效 35mm 画幅后的焦段 50mm

X1D II 50C 用的是 44×33 规格的中画幅传感器,等效系数约为 0.78,等效 35mm 画幅后的焦段约为 39mm

等效之后,X1D II 50C 的视角其实还是要比镜头的焦段要短,视角、画面畸变等元素也会有变化。用户在拍摄时要调整拍摄的距离,也需要根据焦段调整好其他参数,才能拍摄出合适的照片。这个过程,用户也需要时间去适应。

如果要就画质这一部分来做总结的话,那这应该是 X1D II 50C 表现得最好的部分。

哈苏在这款 5000 万像素的中画幅传感器上已经非常成熟的经验,16bit 色彩深度搭配 14 档动态范围能以及 HNCS 色彩科学为 X1D II 50C 优秀的画质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