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类工程

2020-07-03 11:56:49
导读继水、大气污染治理之后,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在密集的政策引导下,开始成为驱动环保的新兴增长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负责理念的深

继水、大气污染治理之后,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在密集的政策引导下,开始成为驱动环保的新兴增长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负责”理念的深入与日常监管的强化,诞生了大量因城市开发而产生的土壤修复项目。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此前公布的分析数据,工业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仍占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的主要部分。2019年公开招标的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类工程项目约250个,项目金额约100亿。

尽管风险管控已成为土壤污染治理的基本理念,但在实践中各地还是更习惯采用“修复工程彻底解决所有问题”的一锤子买卖。作为场地修复成功的关键,前期场地调查仍然不够准确是当前土壤修复的主要短板之一。土壤修复项目往往是由其他大型项目的推进而产生的,这些大型项目基本都是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大型基建工程中的土壤修复工作也大多作为辅助项目,被工程总包直接实施而未进入公开市场。

由于土壤污染修复项目的成本高,耗资大,近年来决策层在资金支持上这几年力度逐年加大。早在2020年初,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就明确设立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按照当前市场规模,初期的基金盘子大约在500亿元,中期可达1000亿元。

但相对水体和大气污染而言,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滞后性和难可逆性。而土壤污染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在修复污染的同时,会有新的污染产生。这就要求修复产业必须从“粗放增长”进入到“精细化提升”阶段。与此同时,每个区域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不同,适合修复的技术选择也不同。针对有机污染场地的原位热修复、异位热脱附、化学氧化修复,以及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固化/稳定化仍是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的主流技术。

土壤修复将会越来越趋于理性,市场在爆发之后将趋于平稳,行业竞争将会加剧。这也给行业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真正做以风险管控为主、修复为辅,并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科学进行土壤地下水环境风险控制。针对修复过程二次污染的监控和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标准化和跟踪监管会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标准将不断修订和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